欢迎访问湖北生活资讯网  今天是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抓住劳动教育专业建设的三个关键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由于一直缺乏对劳动教育教学规律的专业化、系统性研究,我国并未形成一套符合劳动教育教学特点的科学、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稳定实施推进的科学体系和专业队伍,经常因政策的波动出现曲折与反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这些政策导向既符合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布局,又准确抓住了劳动教育专业化、长期性推进的关键要素。

今年2月,教育部将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学学科门类下的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5月,教育部批准开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上述举措开启了劳动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先河,堪称中国劳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在我看来,当前,高校进行劳动教育专业建设,有必要抓住价值内涵、课程体系、学科支撑三个关键点,从而有效构建专业的“四梁八柱”。

把握价值内涵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与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教育属性。其事关治国理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有之义;事关强国富民,是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迫切需要;事关立德树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多重属性充分说明了其不同于一般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也对劳动教育教师素质提出了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师的更高要求。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加强了对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规范和引领。9月,劳动教育正式成为所有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既要熟悉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通晓劳动科学知识和劳动技术技能,谙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伦理要求,并能在因地、因校制宜的劳动项目设计和指导中,有效实现社会主义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价值取向的引领塑造。如果缺乏专门教育和系统培养,普通教师很难具备这方面的自觉意识和专业能力。

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科学性的根本保障,是新专业建设的中心环节。劳动教育本科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教学研究与课程实施培养专业化师资。因此,其核心课程应围绕合格劳动教育教师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在完成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基础上,紧扣劳动教育之教育科学和劳动科学交叉的学科属性、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的基本特征,来规划三大类专业课程。

一是立足劳动教育的本体学科,设置符合教育学类专业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教育学类专业的质量标准要求,以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科学与人文素养,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基础知识理论、基本技能方法,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将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概论等列为专业基础课程,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教育活动的本质。

二是考虑劳动教育的交叉学科特点,设置彰显劳动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为了劳动的教育”“通过劳动的教育”和“关于劳动的教育”三者构成的完整体系,让学生既要爱劳动、会劳动,还要懂劳动,明劳动之理。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的育人导向,在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中,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劳动教育概论、劳动关系学、劳动文化等列为专业方向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具备胜任未来教育教学需要的劳动科学知识,能够通过科学的劳动项目设计与劳动过程指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

三是凸显劳动教育的实践属性,构建覆盖三大类劳动、体现创新性要求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实践为主线”是劳动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原则。学校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设计了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劳动的十大任务群。从这一课程结构和内容出发,劳动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对应日常生活劳动指导、生产劳动指导、服务性劳动指导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教学指导的实训类课程。同时,结合劳动发展新形态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需要,开设创意设计基础与实践指导类模块,引导学生运用三大类劳动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行创意设计与教学指导。

夯实学科支撑

专业是“流”,学科是“源”。要切实办好劳动教育本科专业,必须配套夯实相关学科基础建设支撑。

一是探索建立成熟的教师团队合作机制。劳动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团队至少应由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劳动科学学科背景和实践技能型三类教师组成。一个培养单位很难同时拥有三类师资,因此,必须整合具有不同学科优势的培养单位的力量,积极探索跨学院甚至跨校合作模式。

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应鼓励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尽快设立相关学科点,在硕士或博士层次上培养劳动教育专业研究生。这样既能使劳动教育专业建设拥有更厚实的学科基础,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也能为部分有深造意愿的本科生打通继续学习的通道。

三是拓展拓宽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劳动教育专业的“劳动”与“教育”学科交叉属性,使其在归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同时,还需要广泛引入各类劳动科学知识。但目前劳动教育专业方向课程的相关知识散布于各学科门类下,不利于该专业的知识整合与人才培养。为此,建议国家学位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建设劳动科学(或劳动学)一级学科,为培养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高素质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奠定更加坚实的学科基础。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

刘向兵

劳动教育学生中小学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湖北生活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