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末期的美国,针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不佳的现状,博耶委员会发布报告从而拉开了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序幕。本文回顾博耶报告的重点,或能为我国高校进行本科教育改革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纵观世界高校,一流大学除了科研水平有过人之处外,无不重视本科教育。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数量仅占美国高校数量的3%,却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人才。究其原因,美国研究型高校都重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把本科教育的改革效力发挥到极致。而在上世纪末期,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却面临重重问题,亟待解决。众多研究报告相继发表,其中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下属的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发表的《重塑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以下简称“博耶报告”)在美国本科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提纲挈领之效。
01
何谓“研究型大学”
根据博耶报告,研究型大学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研究型大学提供从本科教育到博士生教育的完整课程体系,并且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另外,学校拥有储量丰富的图书馆、设备完善的实验室、硬件先进的计算机,而不少大学还有自己的出版社。由于探索新知是研究型大学的一大使命,学校通常会根据科研能力的高低来考虑教师的招聘、晋升和终身教授的确定。相比其他类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学校的政策制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同时,研究生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数量也远超其他类型大学。
其次,尽管学校规模不一,主要生源也会随校园位置而有所差别,但学生的多样性是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学校会通过各种途径吸引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族裔的美国学生入校。国际化也是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之一,学校普遍愿意招收国外留学生,尤其愿意招收前来就读的研究生。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融入校园,增加了学校多元文化元素,而且他们通常会担任本科生助教,这也丰富了本科生的学习经历。
另外,研究型大学不仅重视学生的学术发展,还支持学生在艺术领域的拓展。学校开展项目培养学生的绘画、音乐、摄影、表演等艺术才能。学校还修建高水平的硬件设施以为学生的艺术事业提供支持。在不少地区,校园艺术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部分。
02
轻视本科 问题凸显
其时,美国研究型大学在科研领域声誉卓著,而在学生教育方面却偏重研究生培养,忽视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在招生阶段,学校总以蜚声国际的教授和引人注目的科研成就标榜自己,而数以千计的本科生直到毕业离校也很难有机会聆听教授的谆谆教导或是参加校内的科研项目。不仅如此,不少教师并不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只能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无法运用合适的教学法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甚至有些课程完全由研究生助教全权代理教学任务,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经过数年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总是零零散散,没有融会贯通。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不具备逻辑思考能力,在与他人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时也是磕磕绊绊,难以满足社会对本科生的要求。
谈及成就,每所研究型大学都能举出该校教师申请的研究基金、发布的研究报告、出版的学术书籍,但说到学生培养,能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才是学校的关注点。学校对本科生遇到的困境并非一无所知,也希望通过成立学习小组、组建教师教学委员会、聘用学习顾问等来解决问题。然而,研究型大学倾向科研、轻视本科的趋势日益严重,学校需要的是彻底变革,而不是小打小闹的缝缝补补。
03
十项变革之举
博耶委员会在分析研究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困境之后,在博耶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本科教育理念:学生入校学习就意味着学生与大学双方都肩负了各自的责任。
学生应当遵守校纪校规,发挥聪明才智,完成学校制定的学习目标,同时,要做好准备,接受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挑战,并且努力适应学校多元化的环境。
学校需要竭尽全力保障学生成长,包括:
1.提供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的途径,而不仅仅是生硬的知识传授。
2.训练学生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满足本科期间、研究生期间以及实际生活的需求。
3.认可学生对艺术、人文、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追求,并为学生在这些领域的深入学习提供途径。
4.帮助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顺利进入职场或是继续入校深造。
对于研究型大学,博耶委员会还提出了额外的四项要求:
1.学校资深的科研人员需要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2.为学生进行研究工作提供先进设备。
3.学生有机会接触专业领域内的不同发展方向。
4.学生能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术成就的人士交流学习。
博耶委员会提出的本科教育理念要求研究型大学从教学法到校内方方面面都进行改革,并具体提出了以下十个方面的目标:
※以研究性学习(research-based learning)为基础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主动参与,学习系统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学习独立的知识点。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启发,以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学校应当加强相互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减少知识传授性课堂的比例。学校在大一阶段就应该提供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同时,学校要培养学生如何有效传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包括口头阐述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此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习,并且为学生提供校内外实习的机会。
※以问题探究构建大一学习
大一学年,学校不仅要保证学生从家庭生活过渡到相对独立的大学生活,同时还应激发学生探索学术领域的信心。学校应指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研讨班,学生分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见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并能扩充校园人脉。此外,学校还应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巩固大一学习基础
本科生在大一阶段的学习基础必须适应之后的学习,因此,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训练应该贯穿整个大一阶段的任何学习项目。此外,学校应该尽早开展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与课程紧密结合的咨询工作。学校应尽早为每位学生指派导师,学生和导师的关系不必非常密切,但是学生应能感受到导师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且非常乐意解答困惑或是评价自己的表现。导师工作不同于单纯的课程指导,导师需要高度投入、耐心谦和,并且导师制度需要持续到学生毕业为止。
※打破跨学科教育的藩篱
研究型大学需要创建合理可行的机制为本科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跨学科课程。“藩篱”主要源于沿袭已久的学校组织形式,所有课程都需要属于某个部门,不能独立存在。学校可以通过增设学系、开办学习项目、成立学习中心等形式,开设新的跨学科课程。同时,学校在一些基础课程中应该为学生介绍后续与之相关的跨学科课程。为了合理利用师资,学校开设的专业应该以学生实际需求为主,而不能因为出于学院教师兴趣所在或是便于教学。另外,学校新开设的跨学科专业必须经过调研,证明切实可行,才能准予开办。
※把沟通能力融进所有课程
所有本科毕业生都应具备高效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学生需要有效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其对象不仅仅限于熟悉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也包括领域之外的普罗大众。学校对沟通能力的训练不能仅限于有限的写作课程,而应融合于所有课程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分应综合考虑其知识掌握程度和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大一写作课程应当与同时开设的专业课程相结合。除了词汇语法教学和遣词造句能力培养外,学生应该学习表达观点、分析阐释和宣传推广的写作能力。另外,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上训练学生口头阐述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
研究型大学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借助于此,本科生应当有机会学习运用前沿科技产品,同时能针对技术的应用提出开创性的问题。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甄别、评价海量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通过网络获取现成的答案。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利用已有的技术设备辅助教学,还要不断思索研发新技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此外,学校应当对教师的创新行为进行适当奖励。
※以顶点课程作为本科学习高峰
毕业前的顶点课程要体现出本科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沟通技巧,不能过于简单而导致学生敷衍了事。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指派经验丰富的学者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顶点课程,该课程可以是重新设计的新项目,也可以是学生之前参与过的研究项目的升级版。如果学生能与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完成研究是最佳情况。顶点课程既要锻炼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又要为学生进入职场或者继续从事专业研究做好准备。
※培养研究生学徒教师
研究型大学必须重新设计研究生的课程结构,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研究生通常要同时负责科研任务以及担任本科生助教,因此在研究生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应当为他们提供与教学法相关的研讨班。在研究生教学期间,应有正式教师全程监督及提供建议和帮助。学校应当鼓励研究生助教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科技设备。学校还应对研究生付出的时间和心血进行经济鼓励,并设立专门奖项表彰杰出的研究生助教。
※改变教师奖励制度
研究型大学在追求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之时也应竭力保证顶尖的教学质量,这一原则应该在教师奖励体系中得以体现。为此,学校每个院系的领导应该由同时致力于本科生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的优秀教师担任。学校内部要营造崇尚教学的风气。在教学、导师工作以及跨学科项目上有杰出表现的教师,学校应给予永久加薪的奖励,而并非单次奖项鼓励。在教师晋升和终身教授聘任中应该考虑教师在本科生教学中的表现。另外,学校应该尽量减免各类委员会的工作,以确保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学工作。
※创建校园凝聚力
研究型大学应当打造学习型社区的氛围。大型学校必须帮助学生营造小型社区文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为此,学校应当开展形式各异的集体活动,如学习小组、学生集会、运动比赛、音乐演出等,吸引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校需要根据生源特点开展相应活动,确保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在宿舍区也要培养学生的社区观念。此外,学校还应确保走读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
回顾上世纪末美国本科教育的大变革,人才培养无疑是当时改革的核心思想。博耶报告指明了当时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多项措施。在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拔尖人才培养如火如荼之际,参看他国前车之鉴,或许能够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 “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ies.
[2]邬大光.重视本科教育: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J].中国高教研究,2016(6):5-10.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布点专业”,获取近两年高职院校布点数增加较多的专业全名单。
☞回复“高职相关度”或“本科相关度”,分别获取2022届本科或高职专业相关度较高专业TOP20名单。
上一篇 普通学生留学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