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生活资讯网  今天是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留学期间让东亚小孩收到冲击的5个瞬间,看完我直接PTSD了......



也许是典型的“打压教育”给东亚小孩小A留下的trauma太深了,在美国第一周被教授、同学、以及路过的随机路人爆夸的时候,小A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反应

比如,小A稍稍打扮了一下,就会被街头根本不认识的黑人大妈用超高分贝的音量大声赞扬,“Oh Honey, I absolutely love your dress!”

上课时,小A明明感觉自己说了很蠢的观点,却被教授微笑着点头肯定,说“That is a VERY great question”并且把自己磕磕巴巴说的话,用听上去高大上的语言重新包装了一遍;


尤其碰上期中期末周,学校连食堂打饭的大妈、萍水相逢的同学,都知道大家为了GPA在疯狂连轴转。因此,基本见面寒暄三句话都离不开复习得咋样了;

然而不管小A说看了几页书、练了几册practice exam,大家都是疯狂鼓励:OMG太棒了!Nice! 注意休息/Get some sleep……

东亚小孩特有的敏感神经,让小A察觉到大部分的捧场都是美国人在热情地敷衍,但是即使如此,这种彩虹皮连珠炮也是小A不适应了。


要是在家里,穿好看衣服得到的点评都是“你要瘦一点穿着更好看”;说了很蠢的观点会被老师当众说“怎么这么不开窍”,哪怕是为了复习熬了个通宵,得到的也是“加油,再接再厉......”

所以,比起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落落大方地说谢谢,或者索性厚脸皮的”I know”,小A总是试图连连否认这些夸赞。

然而“一般一般啦”这种中文里自谦的表达,似乎在充满自信的英语里没有任何可以平替的词汇,出现的结果一般是对方在疯狂夸小A的同时,小A不断地说,“我没有我不是我其实很烂......”


害,什么时候能和那些自信白男白女一样自然流露出“我知道我就是那么棒还用你说”的态度呢?


如果小B和教授解释说自己一直不能及时赶上ddl交作业的原因是因为完美主义,大部分教授肯定会觉得十分困惑:既然追求完美,那为什么不能及时交?

但是,正因为从小到大刻在骨子里的“想好再说/做到最好再交/三思而后行”的思维,让小B在多个DDL面前不知所措到崩溃。


掐着时间点写完了essay,总感觉差了点儿内味儿,但如果调整方向的话得全部推倒重来;

虽然提早一天就把统计的练习题做完了,但反复和同学对答案之后就是还有一道题不一样,到底是自己对题干的理解有问题,还是上课漏听了什么?问TA,也不清楚,交上去肯定拿不了高分了......

就这样,一边焦虑着不交,就赶不上ddl,一边发现错过ddl索性没有分,有时候拖延症发作更是雪上加霜。小B有好几门课已经卡在fail的边缘,教授也发现了不对劲,主动给小B发了邮件,查看情况。


当小B犹豫着把自己早已写好的几稿作业给教授看,并且磕磕巴巴把自己看到的问题都列了一遍后,教授耸了耸肩,“Come on! You will still get above 90% with that, DON’T WORRY!”

教授怎么会知道,此时在小B脑中咆哮着的,还是”90%怎么够呢,我之前明明都一直拿的是A+,不能差这一点啊.....”

但看看此刻因为多次不交作业快要fail了的成绩,小B觉得自己根本没立场说这个。已经堕落成“坏学生”了,不是吗?小B充满愧疚,不敢着教授。


教授对此一无所知——毕竟,单纯因为去了太多party/飞了太多叶子就fail掉课的美国人太多了,教授根本没想过小B内心居然这么挣扎焦虑。


当小C第一次听到美国室友给ta妈妈打电话,从“今天有个男孩好mean不理我“讨论到“晚上做噩梦吓到,要妈妈周末来看ta”时,小C的世界观都炸了。

不是,这,这真的是可以和家长说的东西吗?


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但凡小C和爸妈说了,事态严重程度只会翻倍。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烦恼——考试犯了个小错误,点菜的时候说不清单词——到了典型的“东亚父母”小C爸妈这里,都会成为小C从小到大马虎不仔细,或者索性干事儿不往心里去的证据。

而即使是小小的喜悦,比如喝到了很好喝的奶茶,或者和朋友出去畅玩,和父母一说只会被泼冷水:怎么老是吃这些不健康的;晚上出去注意安全,你这粗枝大条的,别到时候走到哪儿都不知道了......

小事尚且如此,大事的话,小C是更不敢和家长说了。毕竟父母的精神状态比小C本人还不稳定,万一出了什么大事儿,小C爸妈除了共享并且把小C的崩溃放大十倍之外,别的啥也干不了。


虽然小C知道爸妈这样“扫兴”,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这样被打压到大的,已经不会好好夸人了,但内心总有那么一个坎儿过不去。

当小C默默忍受着因为赶due饮食不规律造成的一阵阵胃痛,看着美国妈妈温柔地安慰着因为最喜欢的衣服沾了油渍而满脸受伤的室友,只能在心里默默腹诽一句,要是把我领养了就好了。


不懂就问,在美国没有宠物/不看球赛/不hiking是会被判刑吗?


不会,但会被判终身孤寂。

在和身边同学在orientation+small talk+各种小组活动social了一轮后,小D发现自己不但学不过人家,玩儿也玩儿不过人家。每每被问到,“What do you do for fun?/What hobbies do you have?”的时候,小D总是语塞。

兴趣爱好?似乎在国内那么长时间,小D所谓的”兴趣爱好“都是有有目的的:练钢琴和古筝等乐器都是为了在才艺方面卷赢同龄人;也运动也打球也跑步游泳,但只要比赛里拿不了名次,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更糟糕的是,即使平时忙得要命,小D依然没法在美国同学这种动辄消耗几个小时无意义时间的“Hobby”里安分下来,仿佛一休息就有负罪感。

小D真羡慕那些可以肆无忌惮抱着电脑看一晚上Netflix的美国同学们,毕竟自己根本没法专心为了看剧而看剧,仿佛手头不干点活儿、写点儿作业,三心二意地把工作就着剧看,就浑身难受。


要说东亚卷王小E在美国大学最不适应的,应该就是group study了。


在自己那个卷生卷死的国际学校,下至学习笔记,上至梦校,保密程度堪比军事机密。

要和同学不小心在同一个托福补习班碰到,双方都会露出间谍暴露的表情;

到了申请季,大家更是表面谈笑风生,背地勾心斗角地打听其他同学BG和选校名单,并且牢牢守住自己的,生怕走漏什么风声。

然而,当小E终于在这种仿佛甄嬛传剧本一样的高中生活里生存下来,抱着同样的干劲来到大学时,却发现班里同学丝毫不介意“分享”会让别人超过自己。


比如,那个总是拿全A的同学毫不吝啬地group session把笔记给大家看,给个别不懂的同学讲题;

而小E以往经常戴着“有色眼镜”看的一位班里吊车尾体育生,也丝毫不介意暴露自己的“无知”,再简单的概念,ta也会在group session刨根问底,尽管小E觉得以吊车尾这个水平纯纯是浪费时间。

而小E本人,选这节充满挑战性的课的时候可是充满了斗志:一定要最终成绩高过那个每次都全A的美国同学!


因此,每次考试结束,小E就用以前那一套虚与委蛇的方法,去套对方的成绩和错了哪几道题,结果那个美国同学却根本不需要小E多费劲,直接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小E。而当美国同学来问小E时,小E就尽量直接告诉ta答案,绝不多透露自己的思路!嘿,这才叫战术嘛!

在充分研究了对方的思路和补充了自己的不足后,小E终于在期中拿了几乎满分的成绩,超过了那个美国同学!

这不,刚好,小E去office hour拿卷子时,和前来问问题的美国同学碰到了。小E心里暗爽,以为会看到那个总是开朗阳光的美国同学发现自己不是第一,默默阴暗失落的样子,没想到美国同学看完自己的错题后反而“更兴奋了”:原来我这个还没有完全掌握啊,这个概念在学术圈里也研究得特别多,果不其然,很有挑战性!


看到小E把自己错的题答对之后,美国同学更是真诚地请教技巧,一连串的概念性的问题,让只是大量刷题总结出规律的小E手忙脚乱。

也正是在此刻,小E知道,自己这个心态是赢不了对方了。和美国同学真心的热爱比起来,自己对于分数的计较真是太小家子气了!

说到“东亚小孩,大家仿佛联想到的形容词都是“焦虑”、“内耗/内卷”、“顺从”甚至孤僻和不合群......


诚然,教育资源的不平均,一些与西方不同的思想观念,还有原生家庭的影响,让我们在走出国门之后,才发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精彩多样的活法,有很多不必要吃的苦。

然而,正因为这样的“磨砺”,也让我们有了许多美国学生中非常罕见的宝贵品质:默默苦干的毅力,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超强的抗压能力和学习能力......

虽然我们并不应该赞美这些磨练了我们的苦难(毕竟,谁没事想去吃苦啊!)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西方社会,东亚文化特有的一些优点,比如谦逊、内敛、忍耐力、相比西方人fake nice实打实的真诚,在学习求职等方面依然非常具有竞争性。


那么,看过了留学不一样的世界后,请试试,和自己心里那个受过伤的东亚小孩和解吧。

走到这里的你,已经很棒啦。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TD北美留学进化论,微信号:testdaily。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湖北生活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